查看完整版本: 陳氏太極拳勁漫談 吳麒紳老師95.10.24
頁: [1]

taichi無敵 發表於 2009-2-2 07:49 PM

陳氏太極拳勁漫談 吳麒紳老師95.10.24

本帖最後由 taichi無敵 於 2009-2-2 07:52 PM 編輯

陳氏太極拳勁漫談          吳麒紳老師95.10.24
我學的陳式太極拳有兩個系統,第一個是來自河南陳家溝第十六世嫡傳,陳公延熙宗師的系統。這個系統是民國三十八年政府播遷來台灣,杜公毓澤太夫子帶來的;第二個是來自河南趙堡鎮楊公書文(虎)宗師的系統。這個系統也是國民政府遷台,王公晉讓恩師帶來的。這兩個系統其實說來就是一個系統,底裡的精華都是「鬆活彈抖」勁。
陳家溝所演示的砲捶,鬆彈爆發,迅如風馳電掣,雷霆萬鈞。聽前輩們言,陳公發科宗師的「勁道」似有千斤重,觸手如觸電。而我所接觸到的,我的恩師王公晉讓夫子的手,卻是柔軟似棉,他的「勁道」有如柳絮因風起,能彈人於無形,而令人不知端倪。同一個「勁」,顯發出兩個風貌:一為雄偉積健,一為棉柔奧妙。有些人議論紛紛,有這樣的分別:陳家溝的勁主宰於腰,發於脊背;趙堡的勁同樣主宰於腰,而出入於丹田。其實脊背與丹田同居於身,難作分離,一分離卽不協調,怎能有勁?我觀察、探索杜爺、晉師的演示幾三十年,加上自己朝夕的學步,遂有了一些體悟,原來「砲捶」的勁就像彈簧勁。彈簧是鋼圈纏繞而成的,彈簧勁是來者不拒的,給大給小同樣做反彈,所以,陳公鑫宗師總結陳家溝太極拳所練的、表現的就是所謂的「纏絲精」。那麼趙堡所表現的又是什麼勁呢?杜公元化宗師在『太極正宗』一書所示,所謂正宗就是上身的「背絲扣」。用現代的語言來說,就是一種「透徹力」。我們讀唐詩,盧綸的塞下曲(其二):「林暗草驚風,將軍夜引弓,平明尋白羽,沒在石稜中。」有道是發勁如放箭。射箭時,弓弦顫抖,轟轟作響;箭中「的」後,羽毛亦顫抖,箭立卽透入「靶的」中。趙堡的太極拳所表現的都類似這種風騷,尤其是「忽雷架」輾轉騰挪,勁出如春雷乍響,丹田顫抖、全身振動,餘波不已。
陳溝、趙堡練拳很講層次,總而說之,約有三個階段:一為形架;一為惡形架(勁架);一為功夫架。形架主要在於練、練順。在鍛鍊中,柔順運動,不傷筋骨,不造作運動傷害,才能漸漸強健筋、骨、血脈、皮肉特質,以備後用。太極拳以柔順為基礎,故老少、男女皆相宜。然而,要練得柔順,又談何容易,何況是來往、曲伸無礙更為困難。有這樣做比喻:八卦拳易學難精;形意拳易學易精,太極拳難學亦難精。八卦拳、形意拳學者,人才輩出,可說濟濟多士,而學太極拳的人很多,真有成就的並不多。為何如此?學太極拳的廣大群眾,為健身者多,真練功夫者少一也;練者難得「明師」指導,猛練瞎猜,自亂本源者二也;看它溫柔緩慢,誤解為「老人拳」者三也;時代遷異,槍炮勝諸拳棒,何須深究者四也;明知是運動珍寶,己身亦勤學克練,惜因材資不濟,終歸平凡者五也;不知次第,操持過度,用力過猛,內傷積重,青壯夭亡,不克全程者六也;財、法、侶、地不備,憑己苦練,缺少師友,閉門造車,以偏概全者七也;竊取他家,佔為己有,標異以為創新,不知本源者,八也、、、。總之,習練太極拳者,不能「力學」者不成;沒有「才華」者也不成,萬般苦辛,只得於「增福」--運動保平安而已。形架練得柔,練得順之後,自然而然地進入「惡形架」。惡形架就是勁架,有別於一般所謂的「快架」。陳氏太極拳主修快慢相間、剛柔並濟功夫。發勁時迅如閃電,發放後卽回鬆活、輕靈、閒逸原貌,故發而似無,柔中現勁。怎樣去做呢?去引發呢?秘訣只有一個:練拳架(套路)就是,別無選擇。拳架不能改,自始祖以來,歷代名師只有發現(領悟)而非消除。拳架是祖師們留給後人的精選,祖師爺從中練出功夫來,這個拳架就是祖師爺功夫的見証。我們要自問祖師爺的拳架你練出功夫來了沒有,你明白瞭解拳架的精義嗎?你清楚暢曉拳架的構造嗎?你知道拳架的起落、旋轉、開合、陰陽、虛實、快慢、剛柔嗎?學者應從拳架裡探索功夫。佛家說不可執空有己見,要學佛正見。練拳何嘗不是這般,蓋因修練
拳架是正行啊!陳家拳難就難在此,不務本業,奢求其他,能有所得才怪。本門由形架漸進趣入勁架,除正行外,當然有助行,簡單的說就是要加練些教材,例如「捨己從人」、「移形換步」以練步;「十八纏絲手」以練身手,「八大勁」以試勁。這些補充教材,要勤修苦練,朝於斯,夕於斯,把所得的一一引入拳架裡且深化它,圓融入拳架本心,拳架才能練得活,練得有成就。唯有如是修(修正);如是練(鍛鍊)才能引「勁」出身,表現在惡形架裡。
練拳到此,正如顏回所說的「欲罷不能」啊!勁架漸行漸修漸練卽會出現一番「境界」來,而這個境界是個怎樣的境界呢?「落盡鉛華見真純。」「踏破鐵鞋無覓處、、、、春到枝頭已十分。」練拳若到此境,是否即可如「庖丁解牛、、、提刀而立,為之四顧,為之躊躇滿志,善刀而藏之。」非也,拳練到勁架,才行半步,雖有「境界」不算究竟,必須轉進「功夫架」長養靈胎,才能示現「一片神行」光景。故不能歇停,要繼續前進。功夫架怎樣去養呢?一句話:回復到原點,也就是所謂的「反璞歸真」。拳架的一招一勢,你都觀照到它的意、理、氣、勁嗎?能掌握它嗎?能得自然反映,「千江有水千江月」嗎?能做到「柳枝的隨風起舞」、「大海的因風起浪」、「拳的因勢成招」嗎?能夠如是修、如是練,最終復如是養,漸至階及神明,當有希望。
太極拳勁是與生具有的,是在自己本體裡面,不假外求的,練勁就是要把「具足」的勁引發出來。懂得引發叫做懂勁,拳論說「懂勁後愈練愈精」。勁像佛性是無形體的,但它會起作用,就像操琴,善琴者只見琴弦振動,卻譜出和雅音聲來。勁又像打滿「氣」的球,氣遍虛空,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,且不見其形,而起用時,碰、踢、打、摔都起作用力。太極拳演起來又像球的運轉,圓融無窮,中心雖難以拿捏,而勁(反彈力)在其中矣。這種勁,只做作用,不會增減,看不到,摸不到,又感覺不到。勁又似水管注水加壓,開關一起,水瞬間噴射,力可摧枯拉朽,水管激射的水柱,滔滔不停,直奔前方,一往不復,是柔中之至剛的展現。這些勁只是比方,陳氏太極拳追求的就是這些「能量」的落實、體現、完成、起用。
勁經過修而後正;經過練而後而得;經過養而後久駐。要「彈簧勁」就要練拳如繞疊鋼圈,要「球勁」就要練拳如打氣入球;要「水柱勁」就要練拳如水加壓入管,懂得適時開閥;要「弓箭勁」就要練拳如射箭,弓要滿,箭勁始足,透徹力才能立即深入。而這些功夫都要從拳架裡頭,修練出來,體現出來,學者若捨此,將無一所得,窮極一生苦學,終是烏有。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taichiwutw/article?mid=255&prev=380&next=254&l=f&fid=12
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<div></div>
頁: 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