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完整版本: 靜、靈、斂、整、聚五字訣解 <太極拳>
頁: [1]

s90082 發表於 2009-12-9 07:32 AM

靜、靈、斂、整、聚五字訣解 <太極拳>

五字訣解(馬國興)

五字者:靜、靈、斂、整、聚。
一曰心靜①:心不靜則不專,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,故要心靜。起初舉動未能由己,要息心體認,隨人所動,隨屈就伸,不丟不頂,勿自伸縮。彼有力,我亦有力,我力在先;彼無力,我亦無力,我意仍在先。要刻刻留意,挨何處,心要用在何處,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。從此做去,一年半載,便能施於身。此全是用意,不是用勁。久之,則人為我制,我不為人制矣!
二曰身靈②:身滯則不能進退自如,故要身靈。舉手不可有呆像。彼之力方礙我皮毛,我之意已入彼骨內。兩手支撐,一氣貫串。左重則左虛,而右已去;右重則右虛,而左已去。氣如車輪,周身俱要相隨。有不相隨處,身便散亂,便不得力,其病在於腰腿求之。先以心使身,身能從心,謂之由己;後,身能從心,從人不從己,由己仍是從人。由己則滯,從人則活。能從人,手上便有分寸。稱彼勁之大小,分厘不錯;全彼來之長短,毫髮無差。前進後退,處處恰合,功彌久而技彌精矣!
三曰氣斂③:氣勢散漫,便無含蓄,身易散亂。務使氣斂入脊骨,呼吸通靈,周身罔(無間隙的意思)間。吸為合、為蓄;呼為開、為發。蓋吸則自然提得起,亦拏得人起;呼則自然沉得下,亦放得人出。此是以意運氣,非以力使氣也!
四曰勁整④:一身之勁,練成一家。分清虛實,發勁要有根源:勁起於腳根,主於腰間,運化於胸,發於脊骨,形於手指。又要提起全副精神,於彼勁將發未發之際,我勁已接入彼勁。恰好不先不後,如皮燃火,如泉湧出。前進後退,無私毫散亂。曲中求直,蓄而後發,方能隨手奏效。此所謂“借力打人”、“四兩撥千斤”也!
五曰神聚⑤:上四者俱備,總歸神聚。神聚則一氣鼓鑄,煉氣歸神,氣勢騰挪;精神貫注,開合有致,虛實清楚。左虛則右實,右虛則左實。虛,非全然無力,氣勢要有騰挪;實,非全然占煞,精神要貴貫注。緊要全在胸中、腰間變化,不在外面。力從人借,氣由脊發。胡能氣由脊發?氣向下沉,由兩肩收入脊骨,注於腰間,此氣由上而下也,謂之“合”;由腰形於脊骨,而布於兩膊,施於手指,此氣之由下而上也,謂之“開”。合便是收,開即是放。能懂開合,便知陰陽。到此地位,功用一日,技精一日,漸至從心所欲,罔不如意矣!
【題名解】
這是對靜、靈、斂、整、聚,五個字的訣言所進行的詳細注解。是太極拳修煉、建體、至用,及攻防功夫藝境昇華之入手進道之系列方法的論述。這篇文章是是修煉太極拳攻防之道者必須精心閱讀,如法而修的經典著作之一。尤其是初入太極拳門的修煉者,更應當每日必讀,細心揣摩每條論述中的練、用之精義,定會有意想不到的補益。更要與後面“撒放秘訣”一文相互參照閱讀方得其妙。
【注解】
①、一曰心靜:太極拳術攻防之道要求:靜則無不應,動則無不靈。靜則聽探的清楚,動乃順化的明白。心靜則能專心至志,故曰心不靜則不專。志者,真元之氣也,志不專則動靜變化不靈敏。太極拳術要求心靜形動而志專,才能應物自然。故曰:心不靜則不專,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,故曰心靜。心靜才能隨其所動而無誤,這是要求心靜的理由。如果剛開始練拳就與人動手、推手,自己的攻防機制不健全,舉動不能由己。由己者,自練時心領體會動靜變化內外合一,謂之由己。這時須要精心體認各種攻防機制動作的要領;再求與人動手、推手的順從的功夫。這就是“要息心體認,隨人所動,隨屈就伸,不丟不頂,勿自伸縮”句的精義。也就是由己仍是從人,能夠隨人所動的無過不及,才是功夫。順從而動的基本法則,就是“彼有力,我亦有力,我力在先;彼無力,我亦無力,我意仍在先”的得先之方法的精義。正如拳訣雲:“起伏進退,得先者王”,此乃傳統拳學之真諦。
故而,在自己修煉、與人對練時要刻刻留意對手挨著我何處,心要用在何處以觀(聽)其動靜變化的情況,順從隨其動靜屈伸運動之。須向彼去則即時跟進而不丟,彼來應之使進則不頂的順隨法中,討得明白其勁形虛實變化的資訊。從此法作去,經過一年半載的時間之修煉,便能以順隨法實施於身而能與人合機的動變了。遵此法堅持久之,功夫純屬了,則人為我制,我不為人制矣!但是,此順隨法的修煉之關鍵,全是運用心意聽探的清楚,運用順化之良能的明白,才能做到的;不單是運用勁力的方法而能成功的。此條的關鍵在於聽探之良知的功能之培養,故曰:“此全是用意,不是用勁。”
②、二曰身靈:有形者,虛則靈。身形乃有形之物,故應虛靈為尚。太極拳要求的全體透空的虛靈妙境,就是身靈的基本態勢。身體滯慢拙實就不能靈動敏捷,進退自如了。其下麵說出了“舉手不可有呆像”。那何為不呆之像呢?就是“彼之力方礙(挨)我皮毛,我之意已入彼骨內”之靈動敏捷。這就須要兩手勁意支撐,而能一氣貫串。方能做到左重則左虛,而右已去;右重則右虛,而左已去的順隨之法之實施。才能自身具備氣如車輪的周身運轉自如,外形之周身俱要上下相隨。何謂上下相隨?就是以腰為中樞的手起足要落;手落足要起的虛實匹配。如果手足有不能上下相隨的所在,身法便散亂了,便在攻防動靜變化過程中又不得力的現象產生了。其病源在於腰的虛實不明,雙腿足的虛實不分而造成的,故曰:從腰腿求之。所以,要根除此病,在自己修煉時先以心使身體如法的運作,當身體的動作能從心而運作的時候,謂之由己的築基之功夫;而後,身能從心了,再求從人不從己的功夫。有了由己的功夫仍是從人而用。因為身法功夫由己則滯,從人則活。能從人者,才是身靈功夫的所在。只有能從人之屈伸動靜的變化,手上便有了明確的分寸。才能做到稱彼勁之大小,分厘不錯;全彼來之長短,毫髮無差。前進後退,處處恰合,這樣用功彌久而攻防技藝彌精矣!此段論述,關鍵在於順化之良能的功夫之培養。
③、三曰氣斂:內氣勢散漫,便無含蓄之意,而自然會導致外形身法容易散亂無章法,而失去攻防動變應隨自然的能力。所以,在修煉時務必要使內氣收斂入於脊骨內,內氣的呼放吸提要通暢靈敏捷達,而內氣外形匹配如一的法式中,要做到內氣在周身節節貫串無有間隙、隔斷為藝境。內氣的吸為合、為蓄;呼為開、為發。因為吸則自然提得起,亦拏得人起;呼則自然沉得下,亦放得人出。此是以意運氣,非以力使氣也!訣言:有力者無力,無力者純剛。此也!此段論述,重在意氣君來骨肉臣的蓄發功夫之培養。
④、四曰勁整:內氣的陽剛之性,外形的陰柔之質,為一身之勁勢;內外匹配如一的柔化剛發之功能,是謂練成一家的德之體之勁勢。分清外形體虛,內勁體實;外形有接骨鬥榫的實之用,內勁有化無的虛之用。然攻防拳勢發勁要有根源:勁起於腳根,主於腰間,運化於胸,發於脊骨,形於手指。這是順發的法式;還有如法逆收的法式。不管是順發,還是逆收,都要提起全副精神,即勁形鼓蕩蓄勢的態勢充沛。這樣,在動手、推手的過程中於彼勁將發未發之際,我勁已接入彼勁。恰好不先不後,如皮燃火,如泉湧出。如此做到,才能在前進後退之始終,自身無私毫散亂之處。在能夠如法的曲化之中求得直發的所在,這樣的蓄而後發的法式,方能順隨對手的變化而能實施避實擊虛的法則,做到讓力頭、打力尾而奏然生效。此就是所謂的“逆力以為揭獻的借力打人”、“順從以為進退的四兩撥千斤”之方法也!此段論述,關鍵在內氣外形周身一家的勁整功夫上,做到勁整的功夫,就要及時掌握“逆力以為揭獻的借力打人”和 “順從以為進退的四兩撥千斤”之攻防技術方法!
⑤、五曰神聚:上面心靜、身靈、氣斂、勁整四項功夫藝境俱備了,總要歸一神聚的功夫內容中來。何為神聚?就是健順和之至,太和一氣,靈明而不昧者。換句話說,就是法身道體的圓滿無損之候。從攻防功夫藝境上說,就是神以知來,智以藏往的神知藝境。正是“皮打抖彈震死牛”的神聚則一氣鼓盪之候,此正是煉氣歸神,氣勢騰挪磅礴的功夫之候;這時的修煉更要精神貫注,內氣、外形匹配如一的開合有致,虛實清楚。內氣運行左虛則右實,右虛則左實。虛,非全然無力,氣勢要有騰挪;實,非全然占煞,精神要貴貫注專一。緊要關頭是內氣的變化運用全在胸中、腰間變化,不在外形的方面。欲要傷人,力從人借,氣由脊發。如何才能氣由脊發?如果內氣由脊向下沉降,由兩肩收入脊骨,注於腰間,此內氣由上而下也,謂之“合”;如果內氣由腰形於脊骨,而布於兩膊,施於手指,此氣之由下而上也,謂之“開”。合便是陰收,開即是陽之發放。能懂內氣的陽動而開、陰靜而合,便知陰陽之要義了。修煉到此地位,功用一日,技精一日,漸至從心所欲,就沒有不能如意之處矣!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<div></div>

onlyhdohdo 發表於 2009-12-10 12:50 AM

謝謝~小弟收下囉~感謝大大的解說

cherry-chin 發表於 2009-12-13 05:03 PM

好多字 看了眼花寮亂 不過還是謝謝分享~

t670224 發表於 2010-2-20 09:30 AM

好多字 看了眼花寮亂 不過還是謝謝分享~

增增增 發表於 2010-3-5 01:46 PM

謝謝~感謝大大的解說~受益良多啦<br><br><br><br><br><div></div>

CWERTYUIOP 發表於 2010-3-6 08:17 AM

大大這篇文真不錯   讓小弟更了解太極的真意   小弟就收下了
頁: 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