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完整版本: 观《龙蛇演义》有感
頁: [1]

wuxi2ni 發表於 2010-2-22 08:05 AM

观《龙蛇演义》有感

中國傳統武術雜談——觀《龍蛇演義》有感
作者:柳絮飛過
  余自弱冠之齡習拳,以形意為根基,于八極、太極、詠春、大成、鷹爪翻子諸拳亦稍有涉獵,唯惰性使然,終未能痛下苦功,歷十年方以驚炸之道得入明勁,足見驽鈍矣。
  今將觀龍蛇之感悟留言于此,望與諸君共勉之。
一、“小說家言”與“現實武術”吻合之處
  習拳十載,甘苦自知。觀《龍蛇演義》有感,于其中所述之武技練法頗有共鳴,印證小說描寫與習拳感悟,印象深刻之處有七:
  其一,摸魚之勢。
  1、原文:“女子眼睛始終是全神貫注的盯著自己的移動的手指。她總是把手先慢悠悠的伸出去,然后五個手指頭像有准星般的一捉,隨即便飛快的收回來。”(見第一章)
  2、有感:此法明里表述太極老架,但卻暗與內家擒拿術中化僵為活之練法相合,方家閱此一節便足以悟得其詳。
  其二,斂神蓄勁。
  1、原文:“王超有一種錯覺,就仿佛自己的身體向吹了氣的皮球漲起來。到最后,王超感覺到自己好像要被漲破了,才突然停下來,學著唐紫塵一樣,雙手往上一提,到眉心,然后虛按下來。要把全身的氣都按進小腹內。手按到腹部,王超立刻感覺到,自己好像在往滿滿的輪胎中打氣。”(見第五章)
  2、有感:余站樁求勁之時,呼吸間亦有充氣入體之感。此體悟非親歷者不能知其詳,此節文字疑有方家指點乃成。
  其三,樁功之用。
  1、原文:“把樁法融到拳法中,站樁就好像給你了一個公式定理,拳術就是一個題目。拿這個公式解題,就是樁法融合到拳術中去。”(見第十一章)
  2、有感:樁乃定勢之拳,拳乃動態之樁。樁功扎實,乃可不動如山,融樁功于拳技,則可動亦如山爾。大善!
  其四,八卦掌功。
  1、原文:“先蹲在石槽面前搓鉛汞大球,搓的時候,臂力,掌力,腰力,腿力,都在唐紫塵指點下,一一到位。最后一整晚,還是在水缸上變換身法步法抽,砍,戳沙袋。”(見第十三章)
  2、有感:余嘗遵師命以抖大槍之法練力,槍長丈余,抖動之際腰背臂膀腿皆須運足活勁,與書中揉球之功實有異曲同工之妙矣。
  其五,河洛之力。
  1、原文:“黃河水渾濁,洛河水清盈。兩大河水在中原河南腹地匯聚,一清一濁。沖擊在一起,水流旋轉。成了一個前所未有地大漩渦,是天然的太極。”(見第二百三十八章)
  2、有感:形意源于沙場,習者須體會披星戴月風餐露宿之艱辛,太極源于天地,習者須感悟河洛交匯之茫然浩大。心中若無感觸,拳技何以入道?
  其六,心印勢。
  1、原文:“對著太陽,王超全身絲毫不用力,一動不動,和別地樁法截然不同。但是太陽升騰轉動地時候,他的身體好像也受著太陽力量的牽引。如一片云氣輕微轉動。就好像是借著大地旋轉的地量繞著太陽旋轉。”(見第三百零四章)
  2、有感:恩師有言:“感應不動之動,方能成就大動。”余習樁法之時,亦曾靜氣潛心,感應日升月落、物轉星移之間,諸般天體對人體引力的些許細微變化,終于體悟到“動如脫兔”的勢能如何在樁態中積蓄。
  其七,周明教拳。
  1、原文:“他們的練拳地方式,卻又和一些典型的套路不同,因為他們在每練一個動作之前,都要靜坐,醞釀之后,再打出一拳,或者踢出一腳。”(見第四百五十七章)
  2、有感:書中周明授徒之言深合拳理,柳絮拜服,夢入神機天人矣:“練功夫,就好像是寫文章一樣,需要長時間的醞釀,寫一篇文章,下筆之前,你得仔細的醞釀,醞釀再醞釀,最后達到思如泉湧,靈感快要迸發出來,自己壓抑不住的時候才下筆,那樣磅礴大氣的文章,一氣呵成,揮灑自如。拳腳地道理也是一樣。不要急著練,而是在練每一招之前,都要靜坐,蓄養精力,思考那一招地巧妙變化,全身血液的走向,直到思考得全身發癢,渾身精力溢出,無法發洩地一下,才起來練一趟,這樣才是真正的修煉。大多數武術家竟然也不知道這個道理,只知道苦練,卻不知道練武的蓄養精力,正如文學中的靈感,先要孕育飽滿,才能動手練習。”
 二、書中武術描寫之诟病
  龍蛇以武起家,創國技小說之先河,魁首之舉也。然其文中拳技描寫亦有偏頗不當之處,通讀之下,歸納有二:
  其一者,小說家于武術之誤解
  余以為文人寫武,拳義拳理皆為道聽途說而得,其中誤解之處再所難免。通讀之下,三處誤區首當其沖:
  1、站活馬。
  騎御之術,當駕馭之,降伏之,終能動靜由心,而非隨其顛簸,書中所言之活馬可于顫抖之中求得活血之功,卻不能于起伏之際體證內勁之妙。
  2、閉毛孔、炸皮毛。
  蓄勁吐勁之際,皮毛隨之起伏開合,勤習之,于皮毛開合可如運臂使指般掌控自如,此伴生現象也,非必然條件。若像書中所言,反復練習繃緊表皮之法以圖增進內勁,則本末倒置,實乃大謬。
  3、國術只殺敵,不表演?
  未能殺敵之功,未必不是真功。神機亦曾于第八章言道:“有功夫,不一定能打,就好像有錢人,不一定會做生意”
  其二者,小說家于武術之杜撰
  杜撰為小說創作之必然,“龍蛇合擊”之藝即為小說家依據拳理杜撰而來,此為神來之筆也。然杜撰之道過甚,難免歪曲武術之真貌,其中有甚者三:
  1、“明勁、暗勁、化勁”之殺傷力。
  明勁可發數百斤力,暗勁可發千余斤力,化勁可發數千斤之力?武術乎?超人乎?如此打擊力,幾可迎面硬撼高速列車,人體豈有如此功能,荒唐至極爾!
  2、變身大魔王?
  余一師兄功夫頗深,運勁時可使手臂粗脹,臂展亦可延長。然書中所言“通身暴脹,壯若魔王”之舉,實乃小說家杜撰,今世若有此等功夫,則定為域外“綠巨人”之流所有,與我華夏武技無關爾。
  3、抱丹?避谷?不壞?
  書中之抱丹,實與初期斂神蓄勁之功無異。實不該將之置于化勁之上。
  避谷者,與武術之高低並無必然關聯。未習武者亦可習之:靜心食氣,短期避谷,有清理腸胃之功效。可使髒腑減負、促進內分泌平衡,乃健身妙法也。
  關于不壞。內功調息可固本培元,修復暗傷,但往往需耗數日、數月甚至數年之功方能見效,書中所寫之功夫高深者于人體洞察入微,幾可修復重大損傷于瞬息之間,不似武技,反類妖法。
三、現實中的內家拳
  內家拳不過養生、健體、練力、搏人之術爾,絕非超人進化劑,小說讀者若以“發力數千斤”、“變身大魔王”為目的而尋拳習之,終必失望。余將現實武術之真貌概述如下,一家之言,不當之處敬請斧正:
  其一,內家拳之起因
  初時,拳無內外。習拳技以搏人,習拳功以增力。
  及后,義士舉事不利而落草。朝庭禁武,諸般練力之法如開硬弓、拉鐵車、舉石鎖之流皆為列入禁法。習者犯禁,視同反寇,王命殺之。故有武者將開合束展之力融之于樁,蘊之于架,暗習之。藏功于拳技之內,是為內家也。
  其二,內外家之區別
  1、內家拳,育功培元于拳架之內,故昔日太極楊曾有日盤老架三十遍之說。
  2、外家拳,苦功多在拳技之外,故舊時之少林僧皆需在挑水灑掃之中求得耐勞之功,方可獲授拳技。
  其三,內家拳之真貌
  1、練法、打法、演法的作用
  (1)練法。顧名思義,練法者,練力、健身、養生之法也。習武若無練法之功,則與尋常斗毆無異,身巧力大者恆可勝,身拙力弱者恆須敗。蓄勁、發勁、俱為練法。
  (2)演法。演法非指嘩眾取寵之操練把式,乃自演拳技、檢驗功底之術也。如翻跟斗之技不可殺敵,卻可檢驗腰腿之力是否硬朗、全身協調之功是否仍在,成熟完善之拳種體系,演法套路必不可缺矣。
  (3)打法。打法即得手之法,不究強身健體之道與勁力宏大之法,但求傷敵自保之術。所謂“殺招一起,殺心立現”、“只殺敵,不表演”者云云,蓋專指打法也。
  若說練法之搏人功效為精研“勁施于人會受多重的傷”,而打法則長于“如何能夠打中人”。
  功深而仁厚者,遇弱敵可憑練法以勁力之妙取勝,使犯者立撲,不傷性命。然遇生死相搏則必以打法應之。
  2、明勁、暗勁、化勁的效果
  (1)明勁。爆發力高度集中,如牲畜拉車時若驚嚇之,則可暴發出車翻牆倒之力。余師習明勁之功數十年,純熟之至,可于豆腐之上裂磚而豆腐絲毫無損,此明勁之妙也。其它諸如穿透性、震蕩性、集中性,俱為明勁之能。
  (2)暗勁。暗勁之勁路高深于明勁,然打擊力則遜于明勁。余一師兄,可于輕撫之中施以暗勁,致人于毫無防備之際。故可知:暗勁者,暗算之術爾,非搏人之術矣。
  (3)化勁。化勁近于傳說之言,自恩師及以下無人達至,故不知其詳。然幾可斷定,其應為無形無相之功,而絕非小說所言“一步數十丈、發力數千斤、筋肉強壯不懼小口徑槍械”之功。
  其四,內家拳之現狀
  今世之武壇,西風日盛,反觀我中華武術萎靡倦怠于拳台,究其因不外其二者:
  1、今昔國人體魄有異。舊時國人吃苦耐勞,往往有為求醫而身背老母徒步奔走數月之人。今人受生活習性與飲食結構所累,耐勞之力大不如前。余之友人中,大有健身有道肌肉優美之士,然其體魄大都難以經歷風雨疲敝之煎熬。
  2、今昔武者習拳側重點有異。武人交鋒,當以得手、施勁二步取勝,舊拳師以拳為生,出手即分勝負,過招即傷人命,故重視得手之法。然今人習拳大都深究施勁之法,而不擅得手之技。蓋空有發勁之能,不谙發勁之機也。
  綜上二因,今之武者往往習拳經年,生死相搏之即往往難以盡現其藝。非拳技之過,蓋因時代之變遷,人力、天力皆已物是人非矣。
四、拳學之路今何在?
  百年前火器之犀利已盡可勝于拳技之威猛,余嘗自醒:今人習拳所為何用?
  其一,今人習拳之意義
  今世社會之變革日新月異,西學橫行致我華夏拳技漸呈式微矣。須知若單以殺傷力而論,傾注心血之一拳遠弗如踩足油門之捷達,故今人以研習拳勇之道而圖斗狠者,不足取也。今人習武,不在于戰勝他人,而在于改善自身之精神氣質,塑造溫良謙遜、方正圓潤之性格,完備肌體、髒腑之機能。
  其二,今人習拳之要領
  拳學成就之途,無非有二:一為真傳,二為苦練,別無它徑爾。
  1、真傳。夫真傳者,蓋指借假修真之法也。
  拳學中仿生、養氣諸般法門,俱無西學依據,以今人思維辨之,當屬借假修真之道。夫借假者,因其拳理未必真實,然依之苦練,即可成功。借助假理,修得真果,即為借假修真也。現列舉冰山一角,一家之言,敬請方家指正:
  (1)調息,假借氣血之力。
  拳家靜心練氣,可使頭腦清明、身輕體健、內腑充盈,雖不能直接增加拳技之擊打力,卻能使精力充沛、活力旺盛。習之日久可保康健。然內息、氣路、經絡云云,皆未獲西學之認可。
  (2)日煉,假借生發之力。
  拳家練形首重定勢。夫頂天立地者,上有破土而出之勁,下有落地生根之勢。初習者可取種子生長,上冒枝芽、下生根須之意。此法為“對爭”之基礎也,所謂“折叠束展、明暗開合、六面渾圓”諸法,皆由此中衍生而來。
  (3)仿生,假借眾生之力。
  當世科技發達,資訊爆炸,物質豐富,生存條件優越,致使今人多長于智辨之能,而體魄懶散,心之機敏不弱于古之士大夫,而體之機敏遠弗如先輩。
  野生物種弱肉強食,以搏殺求生存,機敏遠勝今人,故相傳古時三豐真人觀蛇雀相爭取其行動時機而創太極,形意亦有鷹捉、蛇纏、燕啄泥諸形。
  習仿生之拳須親歷眾生搏殺之境,而洞悉眾生機敏何在,切不可空做彎弓搭箭之形而不施開弓拉弦之勁。否則竹籃打水,終無所成。
  2、苦練。夫苦練者,蓋指持之以恆之志也。
  某拳師年事漸高,膝下三子俱未得真傳,臨終于臥塌之前遺言:“拳技之精義,唯beng字爾。”
  長子以其為“崩”,于是盡棄所學其它,終日反復一式崩拳,歷十年苦功,終達至勁路圓熟,時機靈通之境,乃有所成。
  次子心道:老父早年武舉出身,弓馬純熟,一身神力定由“繃”字入手而得,故終于苦練開硬弓、扯牛筋諸藝,從中磨練肌腱神力,歷十年亦有所成。
  幼子則回思先父生前拳路,每每含勁欲發之際盡取似蹦非蹦之意,將蹦欲蹦之勢,暗合拳諺:勁由拳出、力從地起。以先父遺言為“蹦”字,其后精研蓄勁、發勁之法,十年不懈,亦武技終成。
  此三子感悟不同,皆有所成,究其因,無它,唯持之以恆,苦練爾。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<div></div>
頁: [1]